TOP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潍院要闻
孙文亮:担当促改革 实干求实效 在开创潍坊学院发展新境界上迈出坚实步伐
发布时间:2015-09-03 作者: 浏览次数:2834

——在潍坊学院干部研讨班暨新学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干部研讨班是学校每年例行的工作。举办的时间是在上下学期交接之时,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利用这几天时间,相互交交心,沟通沟通;也给学校号号脉,开开方子,时间不长,意义不小。从这几天研讨的情况来看,我感觉同志们没把这个班当“休闲班”,热情很高,有的同志提前作了非常充分的“功课”,谈的问题很实在很到位,提的建议“干货”不少、“分量”很足;有的同志是带着问题来的,非常认真和诚恳地把自己单位的问题或自己想到的问题摆出来,听大家的意见,虚心请教,反映确实开了眼界,收获很大;还有的同志假期有亟待完成的科研任务,有的同志家庭需要照顾,但一样认真做了准备、参加了研讨。总的来讲,会议的氛围很正,效果很好,真正开成了“诸葛亮会”,我也很受启发。这说明我们的同志对学校发展责任心很强,是能担当的,大家都鼓着劲把工作干好,把学校发展好。

这次研讨班,从学校小环境来讲,是在学校“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交接之际,是在学校办学到了一定阶段,发展具备继续上升的基础,到了研究如何该进一步提质增效、升级进位的形势下举办的。2015年工作会议上我提出一个目标、四大战略、六大任务,总体上得到了广泛认可,一些想法已经形成共识并落实到工作中,下一步整体工作如何推进,如何科学地谋划“十三五”,需要继续集思广益,统一认识、凝聚共识;从社会“大气候”和教育大趋势来讲,高校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攻坚期、“风口”上,不是“保位不保位”的问题,而是生存或被降级甚至淘汰的问题,社会在一步步倒逼高校,高校之间的“卡位”和“抢位”更加激烈。对这些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我今天主要围绕学校下一步的改革,谈几点意见和想法。

一、适应新常态,把握改革发展大势

适应新常态,把握改革发展大势,这是干的前提。上次会议我提到了5个新常态,一句话带过,有的同志认识上可能不是特别到位。今天跟大家展开谈,这5个新常态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来把握,我归纳为七个“大趋势”。

第一个大趋势是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自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十八大提出成为高校发展指导方针以来,一段时间基本是“不温不火”,教育界曾有“规模和内涵一起发展,上不了规模提不了内涵”之类的不同说法,现在不是这样,大家都认识到高校已经到了“低位淘汰”的时候,把质量作为办学的核心指标进行顶层设计,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围绕质量来。从国家和区域战略上,表现为对高校进行分类分层次的管理和建设,分类是量中求质,不同的需要对应不同的质量要求;分层次则是质上求质,划分出不同办学层次,再形成同一层次的质量竞争。这样顶层设计必须以质量作为核心指标,以质量为骨架建构“模型”,形成以质量为支撑点的体系。可以确定的是,规模扩张期已近极限,提内涵、练内功将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增量扩张将持续放缓,有远见有魄力的高校已经在“做减法”。我做了一些了解,今年新上本科专业的高校,其专业总量大多是减控的,新上专业是替代性的,就是同步进行了专业的淘汰;从今年高校的招生规模来看,省内省外不少同类高校总量是缩减的,一些就业老大难的专业普遍减招力度不小。

第二个大趋势是改革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内生动力的手段。从省内省外高校来看,已经普遍将改革上升到学校“第二次创业”的高度,改革呈现出全面、综合、配套、长期持续的特点,不是一时之计、应时之举、“花拳绣腿”,对人事制度、科研评价、职称评聘等“硬骨头”动了真格,像省内一所重点大学计划实行“6年预聘然后转长聘”的聘任制度,有的高校探索教师职务晋升的“代表作”评聘机制,几所高校提出探索取消科研平台行政级别、启动人才团队年薪制等等,这些步子都迈得很大,魄力也不可谓不大。改革作为自我“革命”,通过改革破除“旧框框”、打开瓶颈制约,形成新动力,将是高校的生存之道。改革绕不过,也慢不得、松不得。

第三个大趋势是学科成为高校质量建设的优先内容和“龙头”。竞争看质量,质量拼学科,优势学科专业正成为高校质量建设的核心。没有学科就没有学校,没有优势学科就没有“话语权”。我们看到,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不少重大政策,特别是关于经费投入、以及带有“偏向”性的重点支持政策,均以学科专业为杠杆,“扶强不扶弱”是政策制定的基点,“强者更强”、“强者恒强”,优势学科成为立校、强校、名校的“名片”。内部组织机构的调整以学科版块和学院布局相呼应为重要的依据,资源配置改革以学科专业的绩效及交叉融合为基本的取向,正影响着高校内部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

第四个大趋势是人才被视为战略资源“争夺”,人才强校被作为发展的“第一战略”、“特区战略”。“第一战略”意味着其他战略要服从和服务于人才战略,“特区战略”意味着政策是超常规的,不惜代价,意味着措施是突破性的,敢“吃螃蟹”。人才作为战略资源被“争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型团队这些对竞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人才成为“争夺”的重点,怎样“争夺”?相比“引”,“争夺”就是“猎”、是“挖”、是“抢”,事业、感情、待遇“比着来”,没有这种意识和劲头,高层次人才进不来;二是高度重视发展潜力较大的青年人才和后备人才培养,如有的高校计划试行“教师聘任委员会主任推荐制”,不拘一格选拔,为优秀青年人才打开绿色通道;有的持续实施“百名博士引进计划”,对本土人才则探索“非升即转”“非升即走”,激活“鲶鱼效应”。所以,人才建设是优先的工作,是需要作为“局”来谋划的。

第五个大趋势是特色成为高校卡位抢位的“通行证”和突破口。高校之间的竞争是一场“卡位”战、“抢位战”,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国家的政策导向是动态调整的,将来哪一天有高校“破产”也不是不可能。最近省政府制定的综合改革方案已经提出从今年到2020年将进行省属高校、地方高校的布局调整。特色已经不是人无我有,而是具备人有我优的相对优势,没有特色意味着可以被替代,失去立足之地。校园大、人数多、学科全等等这些都不是“挡箭牌”,还得靠“一招鲜”、靠“攥紧的拳头”。我了解的几所高校,无一例外都定了学校几个已具备实力的点力求“冒尖”,心气很高—“全国有较大影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领先”,建设几个国家级的学科平台,取得多少国家级科研成果、创造标志性成果,拥有多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专业有多少进入全国前100名、进入全省前100名的比例占多少等等,招数也是“稳准狠”,让人非常震撼。我们怎么办?如果进不了“国家队”,“省队”里也争不了一流,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掉队”。

第六个大趋势是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大约一周前,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讨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制定本科专业内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要求将纳入相关国家标准”。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信号,意味着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从“软的指导”变成“硬的指标”,不达标即不合格。从她的讲话里我还读出这样2个信息:首先,这个指标要求是全覆盖的,面向各个专业、全体学生,不只限于应用专业、工科专业;其次,要成体系达成这个指标,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合,要建立通识课、专业课以及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各类课程,要涵盖实习、实践等各个环节。这项政策,将会使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教学组织与管理、课程体系、学生教育等进行相应改革调整。已有高校敏锐地前瞻到这个趋势,反应很快,比如有高校提出“建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有的计划“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我们相关部门的同志要重视这样的政策信号,多做类似的政策研究。

第七个大趋势是绩效管理将成为高校谋划和推动改革、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方式。从投入角度看,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增长空间有限,要素资源成本推动办学成本上升,促使高校更加重视优化投入方式,调整支出结构,加强绩效评估,使有限的资金产生最大的效益;从内部管理看,内涵发展和现代大学制度要求高校改变粗放的管理方式,由局部绩效管理到全面绩效管理,由把绩效评估评价作为参考到作为依据,由保障公平为主到促进竞争为主,将是高校绩效管理的特点和趋势。

在这里,关于趋势的分析多一些、透一些。因为趋势意味着我们将来会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态势下工作,只有对趋势认识透了,把握准了,谋划思路才能对路,改革才不至于走“冤枉路”,发展也不会走“回头路”。对大势的研判,就是我们下一步工作展开的依据。分析这些趋势以及高校的动态,我们提出的一大目标四大战略六大任务,是适应这些形势发展要求的,也是呼应上级政策要求的(7月底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暑期读书班上,左敏厅长明确要求“推进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同志们既要增强认识的自觉,把握这些趋势;也要树立认识的自信,把思想统一到一大目标四大战略六大任务上来。

二、把握着力点,精准推进改革发展

    一大目标四大战略六大任务,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样做,上次会议我阐述地比较充分了,不再重复讲。问题清楚了,方向有了,路子也有了,接下来就是怎么破题,怎么开路。看问题要看本质,找到着力点;抓工作要抓关键,求的是“一子落、全盘活”。同志们心里要有“谱”,要亮堂,要能“举重若轻”。

(一)办学的结构、瓶颈和持续问题

我们所定的发展目标,尽管符合我们的实际,但是有一定难度的,是一个“跳起来摘果子”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就是努力解决已认识问题的过程,也是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的过程。坦诚说问题是不少,但问题再多,无非就是结构、瓶颈、持续这三类,我在上次会议中提出这句话,这次展开谈一谈。

首先,怎样理解这三类问题?结构性问题意味着相互牵制、不够优化的内耗,但是大有潜力可挖、大有前景可期,像我们的学科专业问题、科研领域的问题等等,我在调研过程中,不少同志反映有些方面各自为战、有些环节的管理扯皮推诿,不是谁的问题而是体制机制的问题亟待解决,有的同志讲“现在是有劲使不出来”;瓶颈性问题就是难以突破、难以上档升级的问题,像学科和学位点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国家级科研成果等,也包括个别实际不难突破、但不能担当、不积极作为的问题;持续性问题就是内生动力活力、实现自主发展的问题,像如何构建人才愿意来、来了不想走、干事出成绩的“人才生态”体系,规范型、服务型、创新型的管理,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都是关系到发展持续性的问题。

那么怎样把握这些问题?要抽茧剥丝,直指病根。参加研讨班的同志们都是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问题的把握在你们,破题也在你们。你们必须头脑清晰、思路清晰,善于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把问题理清楚,能够“扫描”“透视”,弄清楚到底是属于哪一类问题,是结构不够优化,有潜力发挥不出来?是“缺关键几步”,上不了台阶?还是管理滞后、水平不高的问题?要找出病根,不能一团乱麻,说不清道不明。到基层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极个别同志谈问题一大堆,都没说在点子上;相反有的同志一针见血,看得很准。看问题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重要的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把握问题是为了精准破题。我们个别同志工作热情很高,也能担当,就是不善于担当,突出表现在看问题看不到点子上,抓工作也抓不到点子上。或者对着一堆问题无从下手,焦头烂额,只能“乱开方”,或者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小打小闹”的收获不少,上水平上层次的突破没有。解决结构性问题,工作重在内部的优化整合,把潜力释放出来,实质上就是想方设法把积极因素放在发挥作用的位置,像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就是要以绩效为原则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解决瓶颈性问题,工作重在创造积极因素、消除或跨过不利因素,前面讲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型团队是起决定意义的“战略资源”,我们怎么“争夺”?要变“筑巢引凤”为“为凤筑巢”,顺序的变化体现了思路的变化——我能为你创造一切合理必要条件,曲师大引进一名海外泰山学者的时候,所在学院的院长说:“如果不满意,还有什么条件?想做院长的话我让出来。”这种形势下没有这种魄力不行!解决持续性问题,工作重在创造民主的氛围、和谐的关系、公正的制度、包容的文化,以此激发创造的动力活力。

我在高校工作了几十年,几乎在一线干过或分管过所有工作,不谦虚地说,在哪个岗位都是出过成绩的,我认为困难再多总能理清,办法也总比困难多,我的体会就是要善于剥茧抽丝、有的放矢地工作。

(二)改革的精度、速度和力度问题

谈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补充谈一谈为什么把“教学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由战略调整为任务?因为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根本规律性的、全局指导性的、长期稳定性的对策。从战略的这三个特性来看,内涵、特色、创新、开放是价值观和文化层面的,无疑体现了一种规律性和指导性;而教学、科研是具体的,立校、兴校、名校体现的是目标。因此,把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确定为四大战略,体现了我们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也正基于对战略本质的理解,我们确定的四大战略,就是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切工作的根本性的、全局性的、长期性的遵循。我们的改革要切实遵循四大战略的要求,从精度、速度和力度三个方面,围绕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来进行。

第一,精度。精度体现了改革的原则和宗旨。这意味着改革要围绕推动内涵发展,坚持以质量为核心,重视绩效杠杆和导向在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资源配置改革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全面绩效管理”的体系;意味着改革要围绕推动特色发展,坚持在凝练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教师教育、科研四大特色上做文章,要为此形成有针对性、具备可操作性的“路线图”;意味着改革要围绕推动创新发展,必须形成组织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的重大创新,特别是学科专业建设、人事与人才、科研管理这几个方面要有突破,坚决跳出体制机制的障碍,实现以重大创新引领改革、推动发展;意味着改革要围绕开放发展,以更大视野扩大协同创新平台及融合发展平台的建设,以新的机制推动融资筹资能力建设。

第二,速度。这个速度是有质量的速度,是又好又快,是好中求快。现在相关部门已初步拿出了三套改革方案,总体上是不错的,下一步再完善后尽快启动起来,本学期要制定出学校的综合改革方案。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坚持统筹谋划改革、整体推进改革。对于我们这样处于本科教育提升期的高校、体制新上划的高校,步子要稳,但不能事事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后边,要讲究“蹄疾步稳”,特别是对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改革,改革的步子慢了发展自然就更跟不上,要力求早改革早见效,通过改革实现“弯道超车”。

第三,力度。学校现在处于本科教育提升期、特色优势强化期、改革转型攻坚期,“三期叠加”,矛盾和问题不少,抽茧剥丝、对症下药特别需要把握好节奏,掌控好火候。要做到几个结合: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师生可承受度的结合,治标和治本的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结合,顶层设计和基层智慧的结合。要做好“加法、减法、乘法”:成熟的要坚守,优势的要传承,不搞翻盘,不折腾;要“挤水分”“捞干货”,比如专业总量上收缩是必然的,通过改革要探索一个稳妥的专业退出、淘汰和更新机制;机构改革要按照“大部制”思维朝着“小机关、大服务”的方向整合,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提高“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三高型”人才的比例,没有大量“三高型”“双师型”人才,谈何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怎么发展应用型大学?

(三)发展的定力、动力、活力问题

我们确定的六大任务,需要用定力、动力、活力来很好地落实;实现这六大任务,也是为了增强学校发展的定力、动力、活力。

增强发展定力,必须坚定底蕴自信、发展自信、能力自信。关于底蕴自信,我们有建校六十多年的历史积淀,有和衷共济、攻坚克难的优良传统,形成了追求卓越、求是创新的作风;关于发展自信,我们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一大目标四大战略六大任务”形成了相对清晰、有引领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思路,从同类高校特别是发展居于前列高校了解的情况看,对于学校面临的相似问题,我们的一些措施是不谋而合的,在一些方面我们的基础还更加厚实,措施也更有创造性,我们要坚定发展的自信;关于能力自信,我们有一支优秀的干部教师队伍,只要自觉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一定能把学校工作做得更加出色,让学校发展得更好。

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关键是构建一种力量的生成、激发、释放、保障机制。力量生成的根本是在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没有高层次人才为引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力量激发的关键在人事制度,核心又在收入分配上,既要保证公平又能体现绩效;力量释放的关键在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核心是拥有一套完善、管用、激励性而不是限制性的制度体系;力量保障在文化,在资源,文化提供“软”的、虚的保障,资源提供“硬”的、实的保障。

三、聚力抓落实,创造改革发展实效

共产党人都是有追求的,我们是有历史责任的。落实四大战略,完成六大任务,实现一大目标就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学校历史和未来的担当,是对全体潍院人的承诺。现在,“一大目标四大战略六大任务”的发展大框架已初步确定,改革发展的大势已明,精准推进的着力点已清,接下来就看能不能落实好。再美好的蓝图,再周密的方案,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习近平总书记讲“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反复强调的,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抓落实的意义不言而喻。根据中央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就抓落实提出以下“五个意识”的要求。

(一)抓落实必须增强卓越意识

谋事要实的“谋”字,蕴含着一种思想状态和价值观的要求,不是胸有城府、老谋深算、回避问题,而是胸怀大略、深谋远虑、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检验着干部的思想品质、工作作风,也衡量着干部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应该看到,我们个别单位的工作,长期以来不见起色,甚至停留在维持状态;我们个别的学院,满足于正常运转,满足于“小打小闹”;有的不催不动,推一推动一动,干工作定的标准低、立的标杆低,习惯于老办法、老思维,习惯于自己同自己比。以这样一种状态和作风,只能在发展中落后,在竞争中淘汰。必须强化卓越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寻找出路;学会登高望远,见贤思齐,对准标杆,缩短差距;凡事敢为人先,做到最好,追求极致。追求卓越是潍院精神的内涵。要把追求卓越作为一种精神来传承,作为一种文化来弘扬,作为一种品牌来打造。

(二)抓落实必须增强服务意识

我们在有些工作中还存在管理第一、把管理当服务的思想,不少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如何便于组织者、如何方便管理,自觉不自觉地就把服务意识放在了从属的位置。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教师、是学生,广大师生是主人;实现以人为本,必须从思想上、制度上、习惯上,把各项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放在对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更有利、更方便、更优越上。对广大师生来说,评价一个干部担当不担当,就是看你服务的意识强不强,服务的工作做得到位不到位,让师生有“存在感”;评价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效好不好,就是看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成果惠及师生,让师生有“获得感”。希望同志们切实增强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的意识,在思想上牢固确立教学科研是学校中心工作、是学校最大政治的意识,树立学生、学者、学科、学术是服务主题的观念,从思想上、行动上时时刻刻、方方面面为教学科研开绿灯、做好事、服好务,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师生。

(三)抓落实必须增强实干意识

“三严三实”提出“创业要实”,就是倡导实干、倡导担当,就是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学校这么多年的发展证明,学校的每一项突破、每一项成绩,都是辛辛苦苦、踏踏实实干出来的,闯出来的。不实干,重形式轻内容,重口号轻行动,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搞形式主义,势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贻误改革大好机遇和发展大计。希望同志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多做打基础谋长远的工作,新调整干部要“一任接着一任干”,对已经定好的工作,要接力干,干得更好;以“成功必定由我”的担当,改进作风、求真务实,把握准本单位存在的问题,不回避矛盾,不绕着问题走,解开难题,打开局面,特别是在重大事项上、在紧要关头,能够站得出、扛得住,履行一名领导干部的责任。在重大事项、在紧要关头的表现,也是考察和发现一名干部、重用一名干部的依据。

(四)抓落实必须增强效能意识

抓不是目的,落到实处才是目的。抓落实贵在持之以恒,也难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事无不成。如果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不能一抓到底,不可能把工作落实好。前面我谈到“全面绩效管理”,我们就是要以这个理念为指导推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强化目标管理,促进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的作风,对于已经确定的思路措施,要本着不争论、不迟疑的态度闷头干,一心抓。稳不是慢,也要重速度、求效率。效率就是一种资源,也是效益,见事早,行动快,往往能求得主动、抢得先机;我们起步早的,如果松劲了很快就会慢下来,被超过去;我们还落后的,如果不加速跑,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大势所趋,发展等不得,不发展担不起,要立说立行,创造性工作,干一件,成一件。

(五)抓落实必须增强规矩意识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习近平总书记有五个“圈子论”,自己划“自律圈”、保持政治信仰的“信念圈”、不碰红线的“法纪圈”、抵制腐蚀的“利益圈”、公道正派的“良心圈”,实际上就是在律己上、政治上、法纪上、思想上、做人上都要有规矩、守规矩。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要求,是对自己前途负责,也是对家庭幸福负责。要想干成事,首先不出事;要想不出事,必须守纪律。要树立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红线思维,心中有戒、严以修身,绷紧自律这根弦,守住廉洁从政这条底线,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人人开口都说个好”的好干部。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和政治本色,正确看待个人的进退得失,正确对待金钱名利,唯有这样,才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岂因祸福避趋之”。在这里要提醒的是,同志们都是手中有一定权力的,抓落实干成事需要,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阻力,也会面临诱惑,但是切记“创造性工作不代表无原则工作”,“成绩代替不了错误”不要为了把事办成办好就破底线、碰红线,要“严以用权”,不能跑出“自律圈”“信念圈”“法纪圈”“利益圈”“良心圈”这五个“圈子“。

以上是我结合上次的工作会议讲话,就如何担当谋改革、落实促发展所作的思考。内容上相互支持,是“姊妹篇”。其中有的想法不一定成熟,请大家批评,我们继续探讨。

现在学校正处在本科教育提升、特色优势强化、改革转型攻坚“三期叠加”的紧要时期,面临着推动综合改革、谋划“十三五”等繁重的任务。大势催人急。希望同志们通过这次研讨班,进一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和启发,奋而思进,担当促改革、实干求实效,助推学校“卡位”“抢位”,把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潍院推向新的未来!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党委办公室